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

車架幾何概說之二




慢慢把一些舊文章重新PO出來…………

    前頭提出一些個人翻譯,看來大家都勉強接受,這次想就影響車架操控最大的因素,做一些初步的說明。逮到機會借了個空車架,裝上了叉碗、前叉、龍頭和把手,剛好可以拿來用。不過先容我介紹一下。

SOMEC是義大利中小型的廠,以精緻的塗裝和細膩的小細節著稱,不過沒有贊助車隊,名氣與人氣都差一大截,這是90年初的車架,精緻的圖裝已經被廉價的貼紙取代。
 前叉SOMEC字樣做得非常工整,還好保留了小細節的優點,管材是我喜歡的GENIUS,用料還蠻補的。

好了該上菜了
※傾斜角(lean angle)與轉向角(steering angle
    自行車屬於單軸交通工具,所以必須依靠慣性和轉向來維持平衡,騎乘時必須讓重心落在軸線上,一但重心離開軸線,車手必須藉著轉向或移動中心,來避免摔車。而當車速愈快,向前的慣性與動量愈大時,會減少車子的左右晃動,所以在一般情況下,車速愈快車子會愈穩定。
    因為自行車沒有側面的支撐,施加的力量都用在維持速度和平衡上,所以在轉彎時,車輛必須和鉛垂線有一定的傾斜角,才能產生足夠的向心力,如果轉彎時,只是單純的轉動把手,而沒有正確的傾斜角,直行的動量就會將騎士向前拋出。

※軸輪差(trail
    在車架幾何中,影響轉向最重要的因素是前輪的軸輪差(TRAIL),使用大賣場的購物車時,注意下方的萬向輪,當推動車子時,萬向輪會迅速轉到轉軸的後方,轉向時,輪子也是迅速轉動,直到輪子在正後方,而轉軸指向行進方向,當轉軸在前輪前方時,輪子就能穩定前進。
表面上,自行車的前輪似乎相反,不過參考下圖就可以發現,輪軸仍然是在轉軸後方。因此、推著車子前進時,車子能自然維持穩定前進,但是一但向後拉,因為軸輪差變成負值,前輪立刻會不穩定地晃動。如果反轉前輪,這時前差彎曲度變成負值,軸輪差更大,推車子前進會更穩定。 







 左圖前叉彎度較小,右圖前叉彎度較大,可以發現彎度較小軸輪差較大。

 

左圖頭管角較小,右圖頭管角較大,可以發現頭管角較小軸輪差也較大。



    要增加前輪軸輪差,如上圖所示,可以用下列方法處理:增加前輪半徑、減少前叉彎曲度或減少頭管角。而要了解改變軸輪差產生的效果,最簡便的方法是改變頭管角度。首先、將前輪墊高,可減少頭管角,墊高後、稍微傾斜車架,你會發現輪子會轉向傾斜的方向,並且產生相對應的轉向角。相反地、可以墊高後輪,減少頭管角,你就會發現,車身同樣的傾斜角,前輪轉向的角度變小了。一旦軸輪差變成負值,傾斜車架時,輪子會轉到相反的方向,這時候車手就準備摔車了。

 
 







實際用改變頭管角的方式試一試,左圖墊後輪,使頭管角較大,右圖墊前輪,使頭管角較小。可以比較向右傾角八十度時,龍頭自動轉向的角度大小。

後輪墊很多,頭管角超大,軸輪差變成負值,同樣向右傾角八十度,龍頭轉到相反的方向。

     常說的車子比較穩定,是指直線前進時,前輪比較安定,不會碰到小坑洞,車子就左搖右晃。因為當前輪壓到障礙物時,前輪會瞬間轉向,同時也帶動車架傾斜,由上文可知,當前輪轉動的角度固定,軸輪差(TRAIL)愈小的車子,所需求的傾斜角就愈大。換言之、車子就愈不穩定。然而、愈穩定的車子,愈能讓直行車的車子保持直立,但過彎卻愈不靈活。
    一般公路競賽車,需要較靈活的操控與反應,尤其當選手起身衝刺時,會將車子迅速左右擺動,如果軸輪差太大,當車子稍微左右擺動,前輪也會跟著左右擺動,於是產生不穩定的現象。當進入場地賽,對車子的靈活性與操控性的要求更高,穩定不是最重要的因子,相對地,軸輪差會更小一些。
※其他:
當自行車過彎時,車架傾斜、龍頭轉向,車子是以後輪為支點偏移,當輪距愈長,車子的轉向角度愈小。換句話說、輪距愈小的車子,轉彎會愈快,同理、如果要過相同的彎,軸距愈長的車子,就會愈困難。


車架幾何概說





慢慢把一些舊文章重新PO出來…………

名詞解釋:
這些是我個人的翻譯,如有正式的稱呼煩請指教,以免流浪客誤人子弟。) 

前叉彎曲度(rakeoffset):前輪軸心(藍線)與前叉轉軸延伸線(紅線)的垂直距離(綠線長)
軸輪差(trail):水平線上,前輪接地處與前叉轉軸延伸線的距離(紅線長),在此以行進方向為準,接地處在後為正值,接地處在前為負值。


頭管角(head angle):轉軸線和水平線的夾角(藍線夾角)
輪半徑(wheel radius):輪子軸心到地面的長度(紅線長)
 傾斜角(lean angle):車身左右傾斜時,車身與鉛垂線之間的夾角。

轉向角(steering angle):前輪與車身縱軸之間的夾角。

  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要操控一輛自行車,不知道車架幾何也不會有問題,不過、先了解車架幾何會有相當大幫助。車架幾何的問題,包含了前叉、車架尺寸與車架角度,感覺上雖然複雜,不過簡單的說明就能有初步概念,讓一般人更能夠掌握過彎或下坡的技巧。並且在選擇裝備時,能不受廣告與銷售人員的誤導,做出更正確的判斷。
影響騎乘的因素當然不只車架幾何,舉凡車架和零配件的材質、管形、輪組和輪胎,甚至胎壓稍微改變,就會產生極大的差異,不過這裡只討論部份車架幾何的問題。




2017年1月17日 星期二

鏈條可不可以浸洗



慢慢再把舊部落格文章搬來……

    網路上常在討論鏈條可不可以浸洗,流浪客拿了一些剩下的鏈條,提出一些粗淺的意見。
    有了方便的快扣,鏈條可以輕鬆的拆下、裝上,於是有車友為了方便與清潔的效果,直接將鏈條扔到清潔油中清洗。有車友就認為如此做會,會洗掉鏈條出廠時,鏈條內藏的潤滑油。另一些車友認為根本無妨,因為現行變速鏈條根本不是油封鏈條,即使原廠的油洗掉了,也很容易補充進去。
    我從兩方面看這個問題,第一、原廠的油真那麼好嗎?赫茲白董的一句話說服了我:『對賣鏈條的公司而言,防銹重要?還是潤滑重要?』。我認為防銹比較重要,否則才出廠兩、三年的鏈條,到消費者手中,卻出現點點銹斑,對公司商譽的傷害不小吧!而好的防銹油一定很粘,超粘的油品,潤滑效果應該會打個折吧!至於有沒有超粘手又超潤滑的產品,我就不知道了。
     再來就要看圖了,圖中由左而右依序是:MICHE 10速鏈條、SHIMANO7801鏈條、西班牙7速與西德6速鏈條。             幾乎現行9速、10速鏈條的結構,都與MICHE 10速相同,連SHIMANO7701也一樣。而7801卻與舊式鏈條相似。
 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 早期鏈條的墊片,有助於增加鏈條的強度,但是鏈條會較硬,而不利於變速。因此、自78速時代開始,自行車鏈條就開始捨棄那一圈墊片,一直延續至今。一般車友怕洗掉的,就是指墊片和pin之間的潤滑油。換言之、現在大家常用的鏈條,根本就沒那些潤滑油。
    SHIMANO7801又開始用上一層墊片,大概是希望窄鏈條的耐用程度能高一些,不過為了變速的順暢,7801的墊片和早期的不同,有何不同請看圖解,在此不再囉唆了。至於78017901能不能浸洗,一半一半吧!流浪客認為是可以的。

2017年1月15日 星期日

老婆新車騎後感



大師要我交作業,當然不會是前篇那種定裝照!車子的廠牌與外觀,那只有我比較在乎,卻剛好是大師最不屑的。騎完後當然要問問老婆的感想,經過我個人的理解,稍微回饋一下大師的辛勞!
車組好的隔天,帶著老婆騎了一趟貓空,老婆騎車就是單純騎開心、騎健康!也沒什麼拼鬥衝殺這回事,不過幾年下來,對車子的差異還是有點概念。
第一、座墊太高:那是我高估了她,不過重心較後,騎乘時手受力較小,就是幾何的影響。騎車時,手、腳、屁股三點受力,手受力小,力就會分散到其他地方。老婆沒啥核心肌力,手臂和肩頸也不太發達,能練練當然最好,不過在練成之前,手部受力小些,對她應該是利多。
第二、踩踏比較輕快:問她搬車子有沒有感覺比較輕,她的回應似乎無感,不過我相信是輕了一些,只是沒那麼顯著。換言之、輕快感不是來自於大幅減重,主要是來自於車子的剛性增加。而剛性增加,也反應在姿勢轉換,因為老婆同時也說,站立時也比較好踩踏。
第三、下坡比較好:下坡好不好、快不快、來自車架的剛性、幾何與巡跡性,當然還包含了騎士的技術與膽識!不過這和我家無關。所以這輛車在這些方面的綜合表現,應該勝過前一輛車!不過我不會說前一輛很差,首先、一吋頭碗先天不良,穩定性較差。其次、細管剛性較弱,車架也會比較不聽話。最後、義大利車常見的神經質。車架會靈活些,但是對騎士能力的要求高些。
第四、騎完身體比較不會累:因為老婆有一大段時間沒上貓空,理論上這次應該要騎得虛累累!不過似乎沒有!所以車子確實比較有效率,車身對震動的吸收也不錯,幾何的配合度也高很多,整體來說是進步了不少。
訂製車應該會比較好,一直是我的想法!幾年前,我也有強大的衝動想要訂製一輛,但是收藏癖、車架很多、視覺派、品牌迷失等等原因,讓自己遲遲沒有下手。過了半百,愈騎愈慢,反而沒有興緻了!這次趁幫老婆訂了一輛,感覺老婆似乎很滿意,似乎也映證了我對訂製車的理解,是有那麼幾分正確。

給自己的50歲禮物……Serotta Ottrott四之正事?



    車是拿來騎的,不過我現在嘴砲比騎車強多了!所以嘴砲文可比測試文多了一大票……
    Ottrott前三角中,頭管與立管是鈦管,後三角鏈叉是鈦管,其他都是碳纖維管,我認為應該是著眼於重量與強度比。因為SEROTTA的管材都維持標準的圓管,如果要達到足夠的強度,要不管壁要加厚、要不管徑得加大,總之重量都省不了!
    SEROTTA70年代鋼管車做起,我認為他相當喜歡鋼管車的路感,所以Ottrott保有類似於鋼管車的騎乘感,重齒起步與大腳加速略有延遲感,不過不會影響出力,加速也很乾脆!在我感覺介於LUG鋼管車與碳纖維車之間,但是偏向於碳纖維車。
    車子算輕,爬坡就佔了些便宜,北宜公路可以一路維持想要的轉速,順順利利直攻海倫咖啡!貓空的幾小段陡坡,無論要坐姿重踩,或是站姿擺車,基本上都沒有什麼阻礙。
    這兩年不用卡鞋,下坡已經很少亂衝,不過下坡是Ottrott的強項,轉向精準與過彎穩定,那是基本的要求。當過彎還要抽車加速時,Ottrott在穩定性與靈活性的拿捏恰到好處,是極少數讓我下坡不論擺爛、硬衝,都能完全放心的車子!
    騎了一年,要說他有什麼令我印象特別深刻?好像除了外型就沒有了!但有什麼讓我好挑剔,也是沒有?這樣說吧!這輛SEROTTA Ottrott是輛平均的車,但是他的平均值很恐怖,可能比許多車的長處還要高分!
為了更清楚描述車子的實力,我依舊以下列幾方面做評分:
第一、平路巡航:應該可以拿到9分。路感相當迷人,但是大落差仍有碳纖維的死硬感!是我比較不喜歡的一點。整體上我覺得缺少了一分紮實的感覺,不過這份紮實感我只在鋼管車上有感受過。
第二、再加速:大腳加速沒有那種飛天遁地的暴力感,可是速度又是隨加隨有,由三十公里加速到四十公里,感覺起來很順,車子的穩定性也保持得很好,高手應該能輕鬆上看50K,也值得給9.5分。
第三、爬坡能力:表現也很優異,出力也許不是一點一滴全不浪費,但是車子輕、剛性強,爬起坡來也十分順心,不會有卡卡的感覺。至少也有9分的實力。
第四、下坡能力:下起坡表現十分優異,不論想怎麼下坡,Ottrott提供的是享受,該給他十分!
第五、外形與塗裝:對鋼管迷來說,水平上管的Ottrott對味了,前三角的管材都不是肌肉型,雖然犧牲了一些剛性,但是換來了美感,值得!唯一遺憾是為了吸收震動,把後上叉做成弧形,所以我只給9分!
    從我騎過的車來看,和他最像的是LITESPEED ICON,不過ICON的再加速直接了一些,雖然兩者都少了幾分鋼管車的扎實感,但多了幾分輕快感,這喜好則是因人而異。

給自己的50歲禮物……Serotta Ottrott三之扯淡?




   就說Serotta二手車難賣,果然老天保佑,一來一往後,這Serotta二級車,入手不到原價五分之ㄧ!要不然我還真摸不起它!雖然是二級加二手,不過已經值得我把它拿來慶祝年過半百了!
    至於這車的一切,其實我所知甚少,下手只為了兩個原因,第一、上管54公分,身高168的人,上管用54,大了些,不過年過50的人,不衝刺、不拼殺,龍頭用短點,二、三十K慢慢地騎,車架大一些,還賺了點舒適,其實還不錯。
    第二、標準的水平上管,一個從古典鋼管入門的歐基桑,瞧著現代這些上管下斜,管材比大腿還粗的車架,總覺得像在看非洲鬣狗,勇則勇矣,外觀怎麼看都不習慣!性能我發揮不到三成,又沒了七分優雅,對我而言當然談不上喜歡! Ottrott管材雖然粗了些,但相當均勻,更何況還是罕見的水平上管!
    雖然對他不熟,不過花了我二十多張小朋友,即使不了解!好歹多少得挖挖資料、打打屁、自嗨一下!
    Ottrott是法國境內的一個地名,位置靠近德國與瑞士。但是為啥一台純美國車,會用法國的地名呢?這樣說吧,在一次法國Ottrott的雨中騎乘,山區又風又雨、又濕又冷,搞得Ben Serotta刻骨銘心、欲仙欲死!所以Serotta就把這地名拿來用了(Tullio Campagnolo遭遇更慘,還退賽)!而我有一次孤身雨夜下蘇花,腹中不足三粒米、眼前不見三米路!讓我坡下得比上得還慢,雖沒有欲仙欲死,但總覺得四週非仙即鬼!看來我是該稱他為蘇花號?
    龜毛的Serotta自然將Ottrott定位成訂製車,除了全套量身與個人指定塗裝外,前三角當然是獨家的Colorado Concept。除了難搞的Colorado Concept外,在每一根碳纖維管,Serotta可還下了更多工夫。
    和其他車廠一樣,碳纖維管要測彎曲強度,Serotta的碳纖維管還得加測扭轉形變。而且不單是測試比別人多,前三角的碳纖維管,還可依肌力、騎乘模式,做出不同的選擇。當然本業的鈦合金管,也會配合不同模式,做不同的搭配。這一連串排列組合下來,只怕會讓人眼花撩亂!
    結果是一輛Ottrott,外觀、尺寸、塗裝或許是一模一樣,但是所配合騎士的體重或功率,有可能會相差兩倍!我這輛車到底是配合勞萊還是哈台呢?其實我並不清楚!但不材體重不足70公斤,腿只比白鷺鷥粗了那麼一些!再虛弱的車架應該也夠用,該怕的是自己身體太差,虛不受補!
    車架、前叉約重1400公克,以碳纖維車來說略重,以鈦合金來說是達標!原車用輕量加強版的F3前叉(前叉也有分許多款!),加上車重,我預估車架不是虛弱版的!
    車上的零件都是從其他車轉移來的,算嘛算的都是十來年的老東西了!還好體力差操不壞,表面上看來正常,功能似乎也都堪用,組裝也是自己土炮,也沒一些高手那般錙銖必較,就是順眼、穩定、堪用就滿足了。

2017年1月13日 星期五

給自己的50歲禮物……Serotta Ottrott二之Who is Ben Serotta?



    我第一輛鈦合金車,就是由Serotta製造,然而不到半年,連特性都搞還不清楚,就被自己白目地撞壞,算起來有那麼一點心有未甘,所以之後看車,仍然一再留意Serotta
    早年歐洲的自行車界,充滿了傳說與故事,洋洋灑灑的品牌背後,往往都是一段段浪漫與艱辛的奮鬥。然而Serotta到底是從哪兒冒出來的呢?其實Serotta是個美國品牌,但它也一樣來自一個年輕人對浪漫與極致的追尋!
    70年代的美國,自行車製作的水準與觀念,根本無法滿足年輕的Ben Serotta對自行車的熱情,於是十多歲的Serotta,隻身橫跨大西洋,前往倫敦,成為首批赴歐學習自行車製造的美國人。兩年後、Serotta學成回國,設立了Serotta Cycles,專職設計與生產手工車架,因此、Serotta車架的頭標上,才會標示出了1972
    80年代,Serotta迎向了他人生的高峰。80年代初期,Serotta為一級職業車隊711與美國奧運隊製作隊車,並且在多項比賽中奪得佳績,Serotta自此名氣直上雲霄。到了90年代,無論是歐洲、國際、公路、計時、三鐵甚至登山車的各種賽事,Serotta自行車不僅是賽場上的常客,也不時擁有優異的表現,就此奠定Ben Serotta大師級的地位!
    Serotta與義大利許多傳奇廠商一樣,藉由與一流車手合作,激盪出智慧的火花,生產更符合需求與人性的車架,同時、Serotta也發展了一些獨一無二的技術。
    首先、稱為Colorado Concept的管材技術,Serotta是第一家在車架的前三角,採用兩端口徑大小不同的管材,藉由口徑的變化,放在車架適當的位置,提供車架在不同位置,所需要的不同強度。
    其次、基於數十年訂做車架的經驗,Serotta有了一套量身理論,並且把量身的過程,發展成一套完整的教材。目前在自行車界,這套教材應該是最完整與最複雜的一套,在臺灣、也有一些車店或車友,曾經遠赴美國取經,參加過相關的課程與認證。
    藉由這兩項獨特的技術,Serotta在自行車界,創立了獨一無二的品牌名聲。藉由獨特管材的製作與處理,繁瑣的量身訂做,以及曠日費時的等待,讓Serotta攀上了精品的高峰,但是也遠離一般車友。
    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。』!事情走向極端,往往產生出乎意料的結果,Serotta沉醉於自己浪漫的情懷,將產品線的天平,推向極致的一端!雖然成功登上自行車精品的行列,但同時也把廠牌的經營推進了窄巷。
    玩家都知道,要獲取夢幻好車,量身訂做是終極手段!但更多的問題卻也隨之而來。
    成年人的身材比例,在量身訂做的過程中,是最穩定、最不容易出錯的變因,而一般的量身車也僅止於此。Serotta認為這只是是初階的條件,當然滿足不了他!他還要知道你的出力、騎乘習性、座車目的……,然而即使是職業選手,這些變因都不一定搞得清楚,我們這些自以為是行家的人,又真能了解多少?
    量身的工作愈多,考慮的變因愈多,所需投入的人力、物力與時間就愈多!車子的索價當然就愈高,但是車子的適用範圍卻愈窄!頂級的Serotta,單單車架就要你幾千美金,你認為有幾個人吃得消!加上量身車,幾何往往獨特,功能每每專一,脫手相當困難,一來一往之後,二手值不值得原價的四分之ㄧ,都還得要看老天保不保佑,敢下手的車友只怕不多,但是會下手的,卻保證個個都龜毛、個個都難纏!
    而個人的喜好、習慣、功率乃至身體狀況都會變!今天你喜歡的騎乘模式,半年後確定還喜歡嗎?這幾個月重訓勤了一些,腳底下的車不覺得軟了些了嗎?前些日子爬山爬得多爬得煩,這幾天換換平路,姿勢不會怪怪的嗎?更何況訂車到交車一等幾個月,拿到手還真的是夢幻好車嗎?人心不足蛇吞象,大錢花下去,得到結果卻有落差,您真的會滿意嗎?
    路愈走愈窄的情況下,Serotta終於在2013年八月,暫時離開他心愛的製車事業,40多年歲月的投入,我不知道Serotta的感想如何?但身為小咖玩家,眼看一家有特色、有故事的品牌結束,心中總是帶著點哀傷!

換個想法人生或許更開闊……Serotta Ottrottㄧ之沒有Serotta



   適逢今年人生突破半百,活了那麼久,胡亂追尋了那麼多年,就算是個小整理吧!有興致的朋友瞧瞧,沒興致的當我在痴人說夢吧!!
   小時候看到BMX的神乎其技,自己也跟著騎菜籃車追風、蹦跳,就一直熱愛自行車無拘無束、自在自由的感覺!大學時,騎著公路車閒晃、狂飆,就成了我課業在當與不當之間的紓壓劑!
    1998年已經當了幾年老師,手頭鬆了一些,又遇上了前國手張勝凱,因為自己愛玩,加上他的催化,才又一頭栽回自行車的世界。逐步由一個體力差、知識少、技能弱的門外漢,逐步晉升為知識可、技能平,體力卻更爛的PRO客。
    因為喜新厭舊、見異思遷的濫習慣,這些年手頭上有過CSKFondriest topliteChesini K2Casati ellise dueMasi 3VSerotta TiOmega TiNevi TiEddy Merckx MXMFondriest Ti,在1998年欣逢偶像Pantani拿下環義環法雙冠,當然也想盡辦法,搞了輛怪怪的Bianchi EV2 XL來玩,雖然騎過的車洋洋灑灑一大串,接觸過的管材,也算族繁不及備載,但初戀是最美的,走了一回、終究還是鍾情於金屬車架。
    騎了、試了不下二十種車,各有各的長處,也各有各的弱點!隨著年紀漸長,大盤也從好勇鬥狠的5339,一路換成了擺爛摸魚的4230!現下粗筋壯骨的碳纖維車,小老兒已經消受不起了!只得回頭找找那些骨感纖細、嫩Q有彈性的金屬車架!


 Bianchi Titanium 
之前劉大說COLUMBUS沒有鈦管,其實很早前他們做過,但不是無縫管,這輛就是HYPERON鈦管,硬梆梆,有義大利車略帶神經質的特性。

Bianchi EV2 XL 
名聲很大的EV2 XL,我曾雅虎部落格發表過,下回找到再重PO,好車!但老骨頭趴不下去了。


Casati ellise due
使用著名的GENIUS管,我極喜歡他的路感。


Chesini K2
車架比我用的小一號,剛性極佳,我唯一一次用公路車CT盤爬碎心坡就是靠他。


Masi 3V
舒適的車架,不過剛性仍然不錯,騎優雅的!



Eddy Merckx MXM
我唯一組裝過的碳纖維車,剛性超好,踩踏回饋扎實,雖然陪過我雙北,但是老骨頭虛不受補。
 



Nevi Ti
算是我騎得最久的車,剛性尚可,路感舒適。


Omega Ti
怪車一部,平路極佳,上坡糟糕!大概英國上坡不多吧。